本文转自:重庆日报恒瑞易配
从开山“卖石头”到“卖风景”再到发展“美丽经济”
渝北矿山公园:“生态伤疤”蝶变打卡地
新重庆-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
渝北铜锣山矿山公园,峭壁悬崖下清澈湛蓝的湖水吸引了众多游客。(本报资料图片)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
“今天来耍的游客多,抓紧准备饭菜哟。”8月16日,周六,在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景区开车的余良明,趁着空闲时间给经营农家乐的妻子娄芬打去电话。
矿山公园景区人气不错,每逢周末及节假日,农家乐一天挣1000多元不成问题。
然而,余良明至今忘不掉,10多年前“空气里都是粉尘的味道”。变化从何而来?
生态修复恒瑞易配
33个矿坑完成生态修复,种植树木近40万株
铜锣山矿山公园位于渝北区石船镇、玉峰山镇交界处,很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开采石灰石。采石场的数量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,矿山企业一度多达上百家,是中心城区主要的碎石供应基地。
看到采石效益可观,2000年时家住石船镇石璧村的余良明也跟同村人一起办起了采石场。在当时,村里有一半村民在矿区务工或开采石场,收入可观。
但环境污染随之而来。“开采高峰时,这里整天机器轰鸣、尘土飞扬,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。”石璧村支部书记刘文彬回忆说,过度开采还带来了土地裸露、植被消失、水土流失、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。
数十年的露天开采在这片“城市肺叶”留下41个深浅不一的矿坑,形成近15平方公里的生态影响区域,犹如一道巨大的“生态伤疤”。
2012年重庆决定关闭“四山”范围内的采石场,其中就包含铜锣山矿区。
为弥补欠下的“生态债”,2015年渝北区打响铜锣山生态修复攻坚战,创新提出“三分修复法”,将铜锣山划分为三个立体修复带。
其中山顶为“生态保育带”,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恒瑞易配,为珙桐、红豆杉等珍稀植物重建栖息地;山腰处为“矿坑修复带”,专家团队对33个矿坑实施“一坑一策”治理,通过地形重塑、土壤改良让绝壁重生绿意;山脚则为“综合利用带”,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,加以合理利用。
截至2024年底,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累计完成投资3.36亿元,完成33个矿坑生态修复(面积244.17公顷),新增耕地、林地等农用地150余公顷,种植树木近40万株,国土绿化营林改造近万亩,生态修复率约70%,废弃矿山再现绿意。
变身公园
山清水秀,被众多网友誉为“重庆小九寨”
矿坑修复只是第一步。“我们以打造铜锣山矿山公园为抓手,增加绿水青山的‘含绿量’‘含金量’。”渝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着力在此打造集生态修复、科普教育、文化康养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景区,使修复后的矿山成为推动周边乡村振兴、百姓致富的“新引擎”。
2021年,铜锣山矿山公园成功开园。站在高处俯瞰,矿山绝壁高耸,崖壁之下,一个个矿坑中碧水如翡翠般晶莹剔透,美得让人心醉。
矿山公园总规划面积25.18平方公里,其中核心区7平方公里,拥有41处石灰岩矿坑遗迹,大小不一,以漏斗状、竖井状等不同形态呈现;蓄水矿坑有12个,形成坑塘湖,不乏“七彩池”“心型池”等景观。
刘文彬指着一处碧蓝的矿坑湖说:“我们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净化水体,现在所有矿坑水质都达到Ⅲ类以上。除此之外,还在陡峭岩壁上凿出种植槽,选用耐旱植物进行垂直绿化,就有了现在游客看到的‘悬崖花园’。”
坑塘湖中水的颜色会随着日照时间、方向及温度变化而改变,矿山公园因此被不少网友誉为“重庆小九寨”,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。
实现双赢
带动720余户村民增收,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优秀案例
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,矿山公园通过国有公司收储农房建设居民聚居区、流转土地、无偿提供农产品交易中心售卖农副产品、开设农家乐、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建设等多种方式,带动周边区域的村民发展相关产业,做配套、做服务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2021年矿山公园开园后,余良明应聘成为公园景区观光车驾驶员,又和妻子在公园门口附近开了家农家乐。如今,夫妻俩一年收入超20万元。
与此同时,矿山公园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。比如,一直在外做生意的村民罗孟汉2023年回家过年时发现公园人气越来越旺,于是回到村里办起了家庭农场。如今,这个农场凭借“生态、新鲜、地道”的特色,吸引了大量游客,年营收超过50万元。
据统计,矿山公园累计带动周边720余户村民增收,实现了从废弃矿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。因成效显著,铜锣山矿山公园入选联合国“生态恢复十年”优秀案例。
渝北区还整合邻近的龙兴古镇、统景温泉、玉峰山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,打造了“矿山公园+”旅游线路,去年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,带动周边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。
铜锣山的生态修复恒瑞易配,成功蹚出了一条从“挖矿”到“卖风景”再到发展“美丽经济”的致富新路。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