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赚配网,中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《半年流失14万人,峨眉山怎么了?》的文章,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。该文章指出,截至2025年6月30日,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209.52万人次,同比下降6.5%,经测算,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.59万人次。与此同时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.57亿元,相比上一年减少了5115.64万元,同比下降10.07%,门票、客运索道、宾馆酒店服务三大业务收益均有所下滑。
游客少了,收益降了,难道是猴子惹的祸?在新闻的评论区,不乏有网友痛斥峨眉山的猴子太猖狂,但游客少了怪猴子终究只是玩笑。总结起来,网友们对峨眉山爱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二,一是门票太贵,门票加上景区内交通总计要300元左右,确实不低;二是体验感不好,尤其是旺季时索道排队时间较长,影响游客体验。对于峨眉山的“降温”,专家指出,客流流失是传统景区转型的必然阵痛,必须及时摆脱门票依赖,推动景区从“门票经济”向“产业经济”转型,吸引更多客流并刺激多元消费。
峨眉山的“降温”遭遇或是国内传统景区的一面缩影。近年来赚配网,类似传统资源型景区的整体业绩普遍承压。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,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上半年营收约2.35亿元,同比下滑约7.48%;净利润由盈转亏,预亏158万元至258万元;拥有“顶流景区”的张家界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,也预亏3000万元至3600万元。
以张家界景区为例,它和峨眉山景区都属于传统资源依赖型景区,都是利用自身独特的强势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慕名前来,但却都遭遇了门票太贵、体验单一等种种吐槽。有一说一,从峨眉山到张家界,传统景区的阵痛,成因或是复杂的,但其中也折射出了文旅发展的新变化与新思路,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思考。
毋庸置疑,游客的出行需求和目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。过去游客多以满足“打卡”需求为主,现在则更注重体验感。有景区推出电梯爬山,主打一个绝不没苦硬吃;村咖一坐,就是打工人享受片刻宁静的出游方式;看景变入景赚配网,沉浸式拍照等出片游也成为文旅新趋势。从“资源依赖”到“体验为王”,因为游客不再单纯为风景买单,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正逐渐发生变化。体验感无疑是重要的,一个小景区能因为新奇的体验方式出圈,一个资源型景区也可能因为体验感单一而变得乏味。
应对这样的文旅需求变化,传统景区要动起来,从原来的“倚仗资源禀赋,坐等游客来”,变为更加积极的“需求驱动”开发运营模式,以价值明确、亮点突出且可持续更新的核心产品吸引游客前来,甚至一来再来。
就拿峨眉山来说,不妨多依靠自身特色资源,打造文化体验、研学旅行、体育赛事、康养度假等文旅产品,让人们一想到峨眉山不是只有金顶、猴子和爬山。以丰富的文旅产品增强游客体验,提升游客满意度,从而实现景区效益提升。
其实,不仅仅是峨眉山、张家界,在新的文旅发展潮流下,众多的景区都应摆脱“门票经济”依赖,积极推进“景区+”建设,完善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多种要素,将传统观光景区建设成功能齐全的旅游产业集聚区,从而发挥产业联动效应,让传统景区重新焕发生机。
特约评论员 若妍
上游评论投稿邮箱:sypl2020@163.com赚配网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